胸藏文墨虚若谷,腹有诗书气自华——最讲信誉的娱乐平台学子卢勇龙荣获“安徽十佳大学生”(文学创作类)

发布者:袁晓帅发布时间:2019-04-22浏览次数:112

文学创作,是条注定不平凡的路,每一位文学创作者,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,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。卢勇龙,一个24岁的蚌院学子,在他的身上充满了阳光向上的蓬勃朝气,待人处事大方得体,喜爱以文会友,热爱文学创作。近日,他荣获“安徽十佳大学生”(文学创作类),这是对他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地创作的一种肯定和褒奖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走进的独特故事。

文学来源于生活,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卢勇龙正是一个热爱生活,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人。他烧得一手好菜,宴请四方好友;他热心公益,与老者唠嗑解闷;他读万卷书,也跋涉过万里河山……他把生活活成诗,也把生活写进诗。

当问及对文学创作的感悟时,卢勇龙特别提出了“感动”一词,他认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,首先要能感动作者自己,只有感动自己,才能写出有情感的文章,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,那这作品注定是没有灵魂的。他也提出,这种感动是来源于生活,“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摇篮”,只有热爱生活,才能发现生活中的文学素材。同时,卢勇龙还认为,阅读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,缺少了文学的积淀,就没有文学创作的爆发。

卢勇龙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创作是他的话剧《求神问鬼》。这部话剧,以独特的时间记叙手法,贯穿了新中国成立初期、三年饥荒时期以及十年文革三个特殊时期,表达了对封建残余的鞭挞,深痛直剖底层农民的麻木不仁、自私愚昧的劣根性。当问及话剧的创作来源时,卢勇龙说这是来自于他童年所处的独特环境,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也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最后成为创作的基础。可以说,《求神问鬼》这部话剧的成功,卢勇龙的独特的生活经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

每个文学创作者都有灵感枯竭的时期,卢勇龙也不例外。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苦于不能写出满意的文学作品,甚至一度陷入孤独痛苦的时期。文思的枯竭是文人最大的痛苦,如何度过这段时期,是文学创作者的最大的难题。卢勇龙坦然承认自己一度也曾想过放弃,但他最终迈过了这道坎,并把这段时期当做创作的财富。“创作很大程度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孤独时期”,再提起那段时光,卢勇龙已经毫不在意了,如果每天过得太充实,就会失去创作的动力。卢勇龙将自己内心的孤独转化成了创作的动力,这是属于他的独特时光。

“眼前的成功只是过眼云烟,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渐渐遗忘”。对于本次入选安徽省十佳大学生(文学创作类),卢勇龙却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兴奋,他认为入选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是他前期专业学习努力的成果,而这次的入选只能代表他的昨天,不能代表他的未来,生活还要继续,未来还要争气。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文学创作者的淡泊名利,宠辱不惊。  

当笔者问到为什么要选择文学创作这条路,卢勇龙坚定的答道,“因为热爱。”是啊,一次次的提笔,只为了写出感动的文字;一次次的修改,让挫折成为自己的踏脚石。因为喜欢,所以坚持;因为热爱,所以无悔。(撰稿:陈良瑞)



人物简介

卢勇龙,男,1995年11月出生,中共预备党员,蚌埠学院学与教育教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班班长。入校以来,遵纪守法、勤奋学习、认真工作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,关心同学、热心班级学校事务。经过不懈努力,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部长三好学生等荣誉,并连续两学年拿到学院奖学金,同时在文艺创作方面收获颇丰,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作品。曾在蚌埠学院校报、《百度文库》、中国作家网上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共6篇、诗集一部,并荣获文学创作类奖项12项。2016年诗歌《毛逮诗集》获得“安徽省大学生首届文学艺术联赛”三等奖2017年小说《东亚神话》获得“全国名作杯”三等奖2017年话剧《求神问鬼》获得院“淮畔话剧社剧本创作大赛”一等奖,并荣获“第十三届全国冰心青少年大赛预赛”一等奖2018年诗歌《姽婳》获得“第五届“相约北京”全国文学艺术创作大赛”二等奖诗歌《旗帜》获得“第四届中华情”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2018年散文《头发》获得“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”三等奖诗歌《给长者的两首诗》获得“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”二等奖诗歌《从南到北》获得“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”二等奖2018年诗歌《萤火》获得壹大学“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三行情诗”优秀作品奖、散文《千年复活》入选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》,并获优秀奖;2018年话剧《求神问鬼》获得“中国青年作家杯”三等奖